“秦创原”: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将成为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
“秦创原”越来越热。
前不久,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启动,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平台启动当日,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等领导到场。
刘国中在当天的讲话中强调,“秦创原”一定要明确定位、聚焦突破,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平台。让创新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此前的3月16日,也就是“秦创原”启动半个月前,刘国中曾来过一次沣西新城,调研的主题就是创新驱动发展。他提出,要以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为基础,建好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市场化运行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统筹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现在和未来、国内和国外,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这次调研,被解读为是在给“秦创原”提前热身。
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被各方寄予厚望。有媒体认为,“秦创原”的启动,意味着陕西把“创新驱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强省需要“秦创原”
怎样从“科教大省”转身为“科技强省”?陕西一直在寻求准确的答案。
陕西拥有8所“211工程”院校和3所“985工程”院校,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但科技转化水平不高。
2016年,陕西出台了《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即被称之为“陕九条”的该“规定”,第一次在政策上为陕西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支持。政策支持之下,当年陕西的专利授权量增长了45.7%,居全国第一。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
今年年初的陕西“两会”上,省长赵一德在谈及今年全省重点工作时,专门讲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激活科教资源,实施人才强省”被看作是破解“陕西现象”的一剂特效药方。
也是在年初的全省“两会”上,在谈到科技成果转化话题时,省政协委员刘振宇认为,当年的“陕九条”对于推进陕西科研成果转换固然有积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支撑陕西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挤进全国前列。“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和高质量的科技项目要实现快速产业化甚至融资上市,必须要有孵化企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刘振宇提出了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的问题。
这次大讨论中,省政协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李侃社还提出,陕西应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历史底蕴深厚、科教资源富集、发展空间广阔的优势,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基于各方共识,“秦创原”这个概念甫一提出即得到各方认可。它将肩负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等科创重任。
可以说,“秦创原”是陕西发展的重大决策,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是陕西改革创新的主战场。它的启动将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之间的“堵点”,对于陕西抢抓发展黄金机遇,点燃“两链”融合发展,提升陕西各城市的发展质量具有战略意义。
打通“堵点”需要“秦创原”
“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
陕西有很富足的科教资源,每年也有很多的科研发明专利,但为何不能服务于经济、很好地转化为效益呢?这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此前一直没有打通。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无疑就是陕西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聚全省之力而打造的一个科研转化平台。是创新、是尝试。
据了解,“秦创原”的布局为:
——在区域产业承载上,将以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期为核心,协同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沣东新城科技统筹示范区、沣西新城西部云谷、泾河新城科技创新区、咸阳高新区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人才和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到2023年,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在“两链”融合创新示范上突出“两链”融合,找准产业链“痛点”、创新链“堵点”,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良性互动、融通发展、闭环生态。到2023年,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更加完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
——在人才聚集上打造“三支队伍”,即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到2023年,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关于“秦创原”,细心的人还发现其实这个名字里的每个字都饱含深意。秦,看似陕西,其实他更代表着老陕人那股干事创业的“拧劲儿”;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和创优;原,就是要追根溯源进行研究,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高质量发展需要“秦创原”
其实,在东南沿海和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创新平台”一直是各地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块“压舱石”。
2010年12月,“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联手组建下挂牌。这个中心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称为中关村创新平台。据当年的媒体报道,中关村创新平台的首要功能就是进一步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落实国家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科技创新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的结果显示,在中国领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北京各创新平台。
作为“浙江力量”的主力,科技创新平台遍布浙江省各主要城市。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各平台均是按所隶属行业来划分,比如浙江省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服装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浙江省特种设备与能源环保计量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等。正是因为这样的大环境,杭州才培育出了包括阿里巴巴、吉利控股、海康威视等一大批独角兽企业。
大量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国之利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也正因为如此,“秦创原”一诞生,便得到科技、经济以及教育界的欢呼,认为它是陕西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动作,将驱动陕西经济总量、质量并进。
据了解,为了推动“秦创原”建设,省上配套出台了相关措施。包括:
在政策保障方面,围绕建设“两链”融合示范区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重点;
在优化服务方面,组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模式,推动政产学研金的融合,建设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和“双创”三支队伍。重点先行,制定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工作指引。
同时,省上支持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先行先试,启动部署了光子产业、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两链”融合重点专项,支持陕西煤业、西北有色院等与西安交大对接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助力平台建设。
毫无疑问,“秦创原”不只是陕西破解科技转化“堵点”的“一记重拳”,也是提高陕西发展质量的“一记妙招”。 |